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chuàng)建賬號
登錄備受矚目的故宮建成600年超級大展,終于在9月10日揭開神秘的面紗,一場長達8個小時的線上直播,讓觀眾一朝看盡紫禁城600年風云。
“云游”故宮其實并不新奇,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借助直播將藏品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已經(jīng)成為所有博物館的必備技能。不過,目前單純的展覽展示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何實現(xiàn)“深度云上游”,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性,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超200萬人同“云游”
9月10日早上6時,太陽還未完全升起,一場長達8小時的直播便已開始在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同步開啟,觀眾通過鏡頭看到陽光逐漸照射到故宮角樓、延春閣等標志性建筑,在線靜待紫禁城的日出。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直播活動包括“紫禁城此時此刻”“說說太和殿那些您不知道的事”“寧壽宮花園:乾隆頤養(yǎng)之地”“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等多板塊內容;同時,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也將通過“云探展”的形式讓人們先睹為快。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故宮今年4月推出的“云賞春”直播活動,此次直播也在多方面實現(xiàn)新的亮點,除了時長進一步延長外,在講解上,也從“云賞春”中僅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專家對故宮歷史進行全程講解的基礎上,增加到10余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及專業(yè)人士共同講解。此外在呈現(xiàn)形式上,本次直播也較之前增加了1小時40分鐘的故宮景色拍攝內容。
多種內容的共同呈現(xiàn),令此次直播吸引眾多人前去觀看。截至9月10日14時直播結束時,故宮博物院和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直播觀看人數(shù)已分別達到近70萬人和174萬余人,累計實現(xiàn)超200萬人觀看該場直播。
“與自己之前去故宮游覽受制于精力有限而無法全面了解建筑和文物歷史不同,此次‘云游’讓我更加深入細致地欣賞故宮,更了解‘延禧宮’‘寧壽宮’等建筑以及名家蘇東坡等,以后再去故宮游玩也會更有針對性?!庇^眾沈女士如是說。
北京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云游”故宮的方式使很多無法到達現(xiàn)場的人都可以了解故宮,再加上權威專家進行解讀,會讓觀眾產(chǎn)生比日常游覽更豐富的認識。此外,直播也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觀眾在看直播的過程中可以相互討論增加互動體驗感,同時直播也可以把一部分愛好者通過平臺集中在一起,日后追隨平臺參與其他的線上或線下活動。
直播成博物館必備法寶
自今年2月以來,由于線下展覽暫停,國內博物館相繼奉上自己的直播首秀,微博、快手、抖音、百度直播、淘寶直播等線上渠道,均成為博物館的展示平臺,對外展示館內藏品以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并通過講解的方式實現(xiàn)與觀眾的對接。時至今日,直播儼然成了博物館的必備技能。
而在單個博物館直播展示之余,現(xiàn)階段博物館還啟動多家聯(lián)合直播的形式,以實現(xiàn)更大的效果。以5月舉辦的“首屆·云端博物館周”為例,該活動便聯(lián)合國內外30余座城市100多家重要博物館、美術館,連續(xù)14天帶來超百場直播。而在9月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則發(fā)起了“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紛紛加入其中,由各自的館長帶領觀眾在線上欣賞館藏。
隨著越來越多的直播相繼登場、人們享受到更多“云游”后,博物館直播的弊端也漸漸顯現(xiàn),比如內容同質化,這也導致觀眾反饋高低不一。
據(jù)文博愛好者鐘先生透露,每家博物館均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但經(jīng)過近幾個月里“云游”國內10余家博物館后,雖然確實隔著屏幕觀看到各個省市的館藏文物,但直播內容和形式往往千篇一律,沒有展示出博物館原有的個性與特色,在觀看了幾場直播后,后續(xù)便容易失去興趣。
除此以外,博物館的制播水準也良莠不齊,這也使得一部分博物館以高清的畫面、豐富的內容獲得人們認可的同時,另一部分博物館的直播則被人們認為更像是一部拼湊的宣傳片,雖然占據(jù)線上渠道優(yōu)勢,卻未能實現(xiàn)應有的效果。對此,數(shù)字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智庫研究員李杰認為,直播只是讓博物館增加了渠道,起到配套作用,真正起核心作用的仍在于內容,若只有渠道無內容,則是白白浪費了資源。
打破“曬寶”舊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在業(yè)界人士看來,當下博物館“云游”成風,但水準參差不齊,故宮不斷“進化”的直播形態(tài)正在成為“深度云上游”的一份樣本。根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傳媒調查中心主任劉志明近日在服貿會上分享的《中國文旅新媒體影響力指數(shù)解讀》,故宮博物院在景區(qū)類政務號中遙遙領先。
“博物館直播經(jīng)過一段摸索與培育,目前也面臨著升級迭代的問題?!北本┥缈圃菏锥嘉幕l(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畫面粗糙、一味“曬寶”的邏輯均需要破題?!叭绻蕦m此次標榜的‘沉浸式’直播,‘云游’要提升深度,正需要在代入感、多維度展示方面做文章。直播的技術要有所保障,內容上要引導觀者帶動想象,通過場景化的打造提升觀者的代入感,讓遺產(chǎn)真正活化并成為新民俗?!?/p>
而在故宮領先的背后,是北京對新渠道的重視。直播已從疫情之下的“退而求其次”之舉,成為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重要策略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曾在“博物館之城建設謀劃思想?yún)R”會上指出,“突出數(shù)字化時代的云直播,讓觀眾突破時空實現(xiàn)內容共享”。
可以看到,不同于故宮此前的“云游”,展覽、講座、文物修復、文創(chuàng)推介等多個場景的聯(lián)動串聯(lián)起故宮此次600年大展的8小時直播。
談及博物館在“深度云上游”還有多少新可能,多位業(yè)界專家均表示博物館直播潛力仍有大量空白待書寫?!爸辈タ次奈锸莿菰诒匦械纳罘绞?。故宮所走的正是一條許多知名博物館都在走的路,這要求博物館在將展覽功能、研究功能發(fā)揮到極致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延伸更長的產(chǎn)業(yè)鏈?!敝醒胴斀?jīng)大學文化經(jīng)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如是說。沈望舒同樣指出,“直播不是一擁而上、一哄而散,具有長效機制的博物館教育服務為人們所期待。與人們欣賞習慣、消費習慣貼合,直播要留得住客,同時博物館也要在線上線下形成一個完整的供需鏈條”。
博物館直播尚處于起步階段,“館企合作”為普遍模式。在博物館從業(yè)者眼中,技術支持、內容展示等方面需要與專業(yè)平臺進行合作,共同構建完善、有序的博物館直播生態(tài);同時避免泛娛樂化,協(xié)調公益性、服務性、商業(yè)性也是進一步的考量。
*本文來源:北京商報網(wǎng),作者:鄭蕊、胡曉鈺,原標題:《8小時沉浸式直播 故宮600年大展解鎖“云游”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