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chuàng)建賬號
登錄人類社會是發(fā)展的,我們現在看不到古人的茅草屋也很正常。傳統民俗文化精髓需要傳承吸收,甚至發(fā)揚光大也是必須的,但與時俱進也是必然的。好的古村落要保護,但大部分還只能作為博物館式的被保護?,F實中這幾十年的農村建設全西洋化了,都是鋼筋水泥洋合子化,把傳統的鄉(xiāng)村建筑文化精髓全扔了!從城市到村野,從平地到高原甚至高山,一體是不倫不類的洋合(房)子,以致農村面貌全非,讓人認不出是農村還是城市,高樓真是高,實為把人束之高閣也!誰之過?這一時代沒有自已的鄉(xiāng)村文化,基本丟了祖制精華,享用了西洋文化,原著民對本土鄉(xiāng)村守望的人少之又少,靠文人們去呼吁,作用有多大?仿古風只能刮在城鄉(xiāng)郊野部位,城市與農村都西洋化了!只有少部分人在呼吁,雖然有古村落保護政令及物質投入,但對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只是星點而已!全民的傳統文化意識已淡了,這是致命的!
那么,古村落保護開發(fā)到底要怎么做呢?本人認為:
1、要得到地方重視;古村落在當地人眼里就是個破敗老村子,或說知道有點價值,但還只是說說而已,稍好點的文物單位給掛個牌牌;有當地原著居民也有保護意識,但只是等著有識人士來投資得修開發(fā)。有的前些年都居住在里面,隨著洋氣的房子流行了,大家怕自己土了,特意搬出來了,人走屋涼了,敗落的更快了。值些錢的雕刻板塊被偷了,或朽了。
針對一些好的古材落,當地想保護也確實有困難,特別是不發(fā)達地區(qū),經濟都根不上,沒有精力或暫緩放置這事,因而老屋不再了。需要保護好這些有價值的古村落,確需要有強烈的意識,才能受到重視,否則,在經濟發(fā)展的大局面前,似乎不算什么要事了。
2、開發(fā)前要有合理的修復規(guī)劃設計;當古村落的保護開發(fā)進入人們的視線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調查研究清楚現狀,其文物價值及發(fā)展史,就其原貌進行初步估計及構思,對其文化追蹤塑源。對其原貌進行詳細的預置藍圖,對開發(fā)保護設計詳細的步驟,對投資經營進行詳細預算。對開發(fā)保護進行綜合規(guī)劃設計,誰來參與經營?誰來投資管理?將來的風格是全復古還是半復古,還是東西混雜,還是南北混雜?周邊環(huán)境怎么改造?誰受益,受益方包括誰,誰是產權主體,經營方又如何界入?其經營中的項目核心又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原著居民是否再入???僅僅是觀光還是接待觀光復合?其功能定位如何?等等都需要進行規(guī)劃設計。
3、投資經營要有長遠眼光;當前期規(guī)劃設計等做好之后,投資方就要進行實質性的復修建設。其投入資金一般都是巨額的,可能還是長期的,一般內部結構均以木質為主,需要長期的維修建設。沒有好的資金來源作后盾,很難經營好,這需要有長遠眼光,甚至是興趣愛好式的來經營,其回收期很長,這就需要有長遠的投資眼光,國內例子有西遞、宏村等。
4、經營過程要發(fā)動原著居民;原著居民系古村的主人,其對房屋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少都是因無錢保護而被迫搬離古宅。本來開發(fā)古宅,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它,另一方面是利用它發(fā)展旅游休閑業(yè),而旅游業(yè)就是富民業(yè)。如果離開土著居民的來進行開發(fā)保護,與民爭利,很難維持古風民俗,也會增加開發(fā)保護的費用,甚至產生沖突或原主人不買帳現象。原著居民參與經營,分享利益,是普通認同的好辦法。
5、結合其他產業(yè)或項目來做才能更好的經營好;僅僅為了保護,而不開發(fā),也是難以長久的或運行不了。較好的案例表明,古村宅與鄉(xiāng)村休閑旅游結合是目前較好通行的辦法。其可以和美麗新農村建設結合,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也可以帶動當地旅游休閑的發(fā)展。有的地方可以與大景區(qū)結合捆綁來經營,如黃山腳下的西遞古鎮(zhèn),正在建設中的廬山古鎮(zhèn)——桃源老街文化旅游區(qū)項目等都是較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