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chuàng)建賬號
登錄近期,中國游客普遍嘗試了三個旅游的新事物——“預約”“錯峰”和“限流”。這給游客們增添了一些新程序,但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體驗——“摩肩接踵”的擁擠景象消失了,旅游變得更加有序和舒心。
由于疫情,縱觀2020年的中國旅游,國內旅游目前成為旅游市場的唯一支柱。這對國內游而言無疑是“利好”,但我們也必須清楚:旅游業(yè)復蘇可期,卻很難回到從前。疫情防控,必將長期堅持;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改變。疫情之后,國內旅游亟待構建一種新常態(tài):“低密度+高質量”。
“低密度”不僅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更加出于游客體驗的需要。筆者認為,實現“低密度”主要可通過三種方式:一是景區(qū)限流。經歷了“五一”考驗,“預約”“錯峰”和“限流”將成為中國景區(qū)旅游的標準動作,“無預約,不旅游”“分時段游覽”已開始在景區(qū)和游客中獲得普及。二是全域引流。引導游客擯棄“從眾心理”,選擇更具創(chuàng)新性、體驗性,更適合自己的旅游項目,而并非總是最有名的,真正從“景區(qū)旅游”跨越到“全域旅游”。三是淡季分流。旅游目的地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視“淡季”旅游,比如新疆,正在打造滑雪品牌,比如內蒙古,秋天的金色草原同樣魅力無窮。
至于“高質量”,已成為疫情后中國旅游市場的主旋律,值得注意的是:高質量是一種新的標準,也是一種新的價值導向——真正的高質量是基于“用戶體驗”來評價的,以需求為導向,構建更加完善的旅游消費鏈和旅游服務體系,讓游客消費“心甘情愿”。
“低密度+高質量”尤其適用于國內長線旅游的發(fā)展。一方面,出境游市場需要在國內尋找替代性市場,云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黑龍江等長距離目的地將成為新熱點;另一方面,人們通過疫情開始反思人和自然的關系,更加珍愛大自然,珍惜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大山大水”馳名的西部和邊疆目的地,也將更加受到游客的期待。
而近些年國內的長線游一直比較尷尬,風景不輸世界,但其直接競爭對手正是以壯闊自然景觀著稱的新西蘭、澳大利亞、非洲和南美等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未來,國內的長線旅游目的地需要建立一種新的“高質量發(fā)展觀”:游客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游客的口碑遠比廣告重要。
在供給端,建議國內長線游目的地更加提倡“野奢”理念——在體驗上最大化地親近自然,在建設上最小幅度地介入自然,汽車的服務體系和營地型產品值得被推廣。而在需求端,希望旅游目的地能深刻地理解:游客走向遠方,更像是一次“游牧”。早期的游牧,是逐水草而居,是一種生產勞動;而現代的游牧,是人們越來越渴望走出熟悉的環(huán)境,拋開日常,找尋另一種生活,為心靈放牧——草原、沙漠、森林、戈壁,都是“心靈的牧場”;中國大地上的燦爛文化、民族風情,都是“詩意地棲居”。為中國游客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中國旅游真正的使命所在。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葛磊,原標題:《“低密度+高質量”成為旅游新常態(tài)》。